斗臺戲即“對臺戲”,亦稱“對棚”“卡戲”,舊時漢族民間娛樂形式。清代至民國,兩府戲曲演唱,斗臺之風甚盛,往往兩三個或者三四個戲班在同一個地方唱同一個劇目,俗稱唱斗臺戲。
周公廟。
位于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周公廟的東、西戲臺,就是古時廟會期間唱“斗臺戲”的遺存,據考建于清中期,直至解放初期還被經常使用。以前每逢廟會,這里都要舉行賽演,參加班社往往有三五個,通宵達旦,戲迷奔走于東、西戲臺之間,看哪家唱得更贊,好不熱鬧。
周公廟西戲臺。
在全國眾多的古戲臺中,像周公廟這種東、西分開獨立搭建且朝同一個方向在同一個水平線上的戲臺甚少,加上正前方中軸線上的樂樓,三座戲臺,呈現“品”字布局,相互獨立,又交相輝映,在全國實屬罕見。
周公廟東戲臺。
文革期間,周公廟斗臺戲文化隨著古廟會的停止已基本消失。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,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恢復了周公廟古廟會,但原始的斗臺戲文化卻很難恢復,照例有戲,但已沒有斗臺。
古代戲班通過斗臺,相互交流劇目曲牌與演員、演技,取長補短,斗臺戲文化也是戲曲文化共同發展促進的主要形式,這不只是藝術的競爭,也是生存的競爭。而斗臺戲,可謂是雙重意義上的物競天擇?;謴凸艖蚺_的昔日風貌,保護文化遺產,打造新時期獨一無二的斗臺戲文化,將有助于帶動周公廟旅游業的整體提高。
(來源:“學習強國”寶雞學習平臺)
寶雞新聞網最新原創作品:
編輯:邱融融
【原創】